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晋祠-难老泉
  • 回到顶部图片介绍
  •    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。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,不知始于何时,《山海经》就有:“悬瓮之水,晋水出焉”的记载。泉水清澈见底,长流不息,北齐时撷取《诗经·鲁颂》中“永锡难老”的锦句,命名为“难老泉”。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,浓翠如玉,四季常青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:“晋祠流水如碧玉,微波龙鳞莎草绿。”

      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,共有三泉。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,难老泉则长流  难老泉不竭,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,平均流量约每秒1.8 立方米,常年水温保持在17℃,清澈见底。泉名取自诗经名句“永锡难老”。晋祠内,周柏、难老泉、侍女像,被称为晋祠三绝。

    历史介绍
        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,即难老泉。整个泉系,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。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,有神奇的中流砥柱、张郎塔、不系舟、人字堰、洗耳洞、真趣亭,还有“南海眼”的难老泉亭,然后是水母楼。难老泉水从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流出,泉水常年恒温17℃。水的流势不大,清澈如玉,常年不息。唐代大诗人李白,写有“晋祠流水如碧玉”“百尺清潭写崔娥”名句的诗篇。

    来历传说(水母楼)
       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,有一个姓柳的姑娘,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。她婆婆虐待她,一直不让她回娘家,每天叫她担水。水源离家很远,一天只能担一趟。婆婆又有一种脾气,只喝身前一桶的水,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,不许换肩,折磨她。有一天,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,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,想用她担的水饮马。老人满脸风尘,看样子是远路来的,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。可是马仿佛渴极了,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。这使柳氏很为难:再担一趟吧,看看天色将晚,往返已经来不及了;不担吧,挑着空桶回家,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、鞭挞。正在踌躇的时候,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,叫她带回家去,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,水就会自然涌出,涨得满瓮。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。
       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,试试办法,果然应验。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。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,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,很奇怪。叫小姑去看,发现了抽鞭的秘密。又有一天,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,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,水就汹涌喷出,溢流不止。小姑慌了,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。柳氏正梳头,没等梳完,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,一气跑回古唐村,什么话没说,一下就坐在瓮上。从此,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,流了千年万年,这就是“难老泉”。

        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,造就了“千家灌禾稻,满目江南田”的丰饶景象。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,水温恒定,水质优良,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,米质晶莹,颗粒饱满,吃起来口感香醇,回味无穷,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晶。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水位的下降,难老泉水量已大大减少,由古时每秒近2立方米降为每秒不足0.1立方米,亟待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,保证这股万年古泉能够涌流不息,永锡难老。

回到顶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页搜索